“无光又无义”的宋朝
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一项避讳制度,就是对于长辈皇帝长官的名字用字不能使用,其中尤其是皇帝的名字避讳最严格,由此产生了很多麻烦。
北宋第二位皇帝太宗登基后因为避讳,在全国掀起一场“无光无义”的改名活动。
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名字都不是常用字,因此避讳赵匡胤的名字对全国影响不大,不过他的两个弟弟赵匡义和赵匡美,分别把名字改成了光义和光美。
赵光义登基后,他的名字就要避讳了,因为这两个字都是常用字,所以需要改动的地方太多,以至于影响了整个国家。
第一种要改动的是人的名字。
凡是名字里带光义两个字都必须改,比如赵光美,他改名叫赵廷美,大将李光瑞改名李克瑞,杨光美改名为杨美,李怀义改名为李怀忠等等。天下一时之间没有人名字再有光义二字。
第二种要改动的是地名。
在北宋境内所有地方名字带有光和义二字的,都要改名字。
比如义阳改为信阳、彰义改为彰化、义兴县改为宜兴、崇义改为崇信等等,当时至少有26个地方改名去掉了光和义。
第三种要改动的是日常称呼
所有日常称呼凡是带光义二字的也需要避讳,比如“义士”这个词,在赵光义继位后被改成了“信士”。
第四种要改动的是官职名字。
在宋朝官职因为和皇帝名字相同需要避讳也必须改动,例如谏议大夫,因“议”字与“义同谐音,也需要改动,被改名正见大夫。
总之在赵光义登基后,整个北宋境内一时间基本上无光也无义。
不过赵光义在登基后不久,他感到自己名字有问题,因为他的名字光字是他哥赵匡胤给的,不管继续用或者改成匡始终无法摆脱他哥的影子,而且因为他名字避讳改的地方太多,尤其是“义”都被改没了,造成了自己登基后天下无“义”,听上去不好,于是他决定自己改名。
赵光义于是通告天下从此他改名为“赵炅”,“炅”字上日下火,寓意如红日初升,光芒万丈,彰显了他作为一代君主的雄心壮志。
赵光义对自己的新名字很满意,于是决定“诏除已改州县、职官及人名外,旧名二字不须回避”。
就是说除了以前改过名字的地名官职人名在,凡是有光义两个字的不用避讳了,可是这个时候基本上没有需要改名的地方了,有的已经改的差不多了,而且人们为了安全,也很少用光义,一直到他死了光义二字才逐渐被使用,北宋才再次有光又有义。
不过光义不用避讳了,炅又要避讳了,这个字本来不是常见字,避讳也没关系,可是凡是和炅同音字形相似的字都要避讳,例如炯、颎、耿、憬等等,最后找出来十七个字避讳。